.:. 草榴社區 » 技術討論區 » [每日一畫]“马某”还是“马某某”?一字之差引发的“乌龙”新闻
本頁主題: [每日一畫]“马某”还是“马某某”?一字之差引发的“乌龙”新闻字體大小 寬屏顯示 只看樓主 最新點評 熱門評論 時間順序
太行皇菊


級別:精靈王 ( 12 )
發帖:1587
威望:1967 點
金錢:154 USD
貢獻:7092 點
註冊:2015-03-02

[每日一畫]“马某”还是“马某某”?一字之差引发的“乌龙”新闻


今日早间,一则有关"马某"的新闻在社交媒体上引发广泛关注,多家媒体跟进弹出。

 


据央视新闻报道,2022年4月25日,杭州市国家安全局依法对勾结境外反华敌对势力,涉嫌从事煽动分裂国家、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等危害国家安全活动的马某采取刑事强制措施,目前此案正在深入调查中。

 


该消息一出,引发了众人的猜想,一时间全网都在寻找"杭州马某"。因报道中出现了"杭州、马某"等关键词,网民纷纷将消息中的"马某"与杭州某知名人士"马某"联系起来。
然而就在上述报道引爆舆论不久后,前《环球时报》总编辑胡锡进对网民的猜想进行了辟谣。胡锡进表示,经他向权威部门确认,杭州市国家安全局抓的是"马某某",不是"马某"。写"马某"的报道都是不准确的。
随着胡锡进的发声,后续环球网等媒体在报道该新闻时,均使用了"马某某"的称呼,此前使用"马某"的媒体也将称呼替换成了"马某某"。
不仅是社交媒体,该消息引发的化名乌龙在资本市场同样引发了激烈的震荡。
据南方都市报报道,港股早盘低开低走,阿里巴巴盘中一度跌逾9%,随后短线拉升,截至发稿跌幅收窄至2%以内。
市场分析称,阿里巴巴港股股份大幅波动与"马某某涉嫌利用网络从事危害国家安全活动"的市场传闻有关。
上述关键词"马某"引起了市场的广泛猜测。在恐慌情绪影响下,阿里巴巴股票被大幅抛售,股价杀跌。

 


"马某"与"马某某"
哪个表述更规范?
从社交媒体到资本市场,"马某"与"马某某"虽只有一字之差,但却因化名问题造成了一场不小的乌龙。
新华社曾在《新华社新闻报道中的禁用词》一文中提到,在新闻稿件中涉及如下对象时不宜公开报道其真实姓名:犯罪嫌疑人家属;案件涉及的未成年人;采用人工授精等辅助生育手段的孕、产妇;严重传染病患者;精神病患者;被暴力胁迫卖淫的妇女;艾滋病患者;有吸毒史或被强制戒毒的人员。
涉及这些人时,稿件可使用其真实姓氏加"某"字的指代,如"张某"" 李某"。
中新社旗下微信公众号庖丁解news分析认为,在"马某"的新闻中,媒体在使用人名时采取化名或者不写全名的方式,原是为了保护隐私,是恪守新闻伦理道德的行为。
而新闻真实还要求真实新闻被受众准确理解。新闻信息是通过文本符号传播的,也就是说媒体需要将客观发生的事实转化为文字、图片、视频等方式传递给读者,受众要了解新闻事实还需要将媒体的报道还原为客观真实。
在这个过程中受众不能获得准确的媒体文本,那就不可能完整、真实地获得新闻事件,就不能准确理解新闻的真实性,新闻真实也就无法实现。
在此次"马某"的新闻报道中,媒体恰恰忽略了"杭州"+"马某"+"网络"的组合能引发多么严重的后果,将这一暗藏"炸弹"的新闻当作常规新闻发布了出去。
这三个关键词单看没有任何玄机,而组合在一起则容易误导受众对新闻的还原和理解,造成不当影响,从而造成新闻失实。
而"马某某"这一化名虽只多加了一个字,却可以有效避免种种猜测、联想和误读,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新闻报道的原意,不至于引发不良连锁反应。
"马某某"是谁?
那么新闻报道中的"马某某"究竟是谁?
据《环球时报》英文版报道,这名"马某某"在一家IT公司担任硬件研发部总监,2022年3月起,他在反华人士的怂恿下,创建了一个网络匿名群组,充当外部势力的代理人,散布谣言和虚假信息,发布所谓的独立宣言,分裂国家、颠覆国家。

 


除了成立非法组织外,"马某某"还针对年轻人和大学生,煽动他们参与抹黑国家和人民的活动。

 


一直以来,我国在国家安全等相关问题上非常重视。就在前不久,一名大学生因煽动他人分裂国家,被判处入狱五年。据央视新闻报道,2020年6月至9月期间,被告吕世瑜多次在社交平台发表煽动"港独"言论及出售武器。日前,他承认一项煽动他人分裂国家罪。

 


今年3月,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沈亮在解读《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》时表示,人民法院坚决依法严惩分裂国家、颠覆国家政权、暴力恐怖等犯罪,深入开展常态化扫黑除恶斗争,依法惩治腐败犯罪,依法严惩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犯罪。


赞(18)
DMCA / ABUSE REPORT | TOP Posted: 05-03 18:31 發表評論
.:. 草榴社區 » 技術討論區


電腦版 手機版 客戶端 DMCA
用時 0.01(s) x3, 11-10 14:0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