哥乌阿瓜 [樓主]
級別:俠客 ( 9 )
發帖:1402
威望:191 點
金錢:223352 USD
貢獻:1129 點
註冊:2021-07-23
|
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 第二章 秦皇再世定都何处 秦皇扫六合,虎视何雄哉!挥剑决浮云,诸侯尽西来……一九四八年三月下旬,毛泽东、周恩来、任弼时率中共中央前委机关,从陕西吴堡县川口东渡黄河,横越晋北,一个月后与刘少奇、朱德的中央工委会合,坐镇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,指挥两百万人民解放军,上千万的土八路、支前民工,掀天揭地,大打特打。这回打的不是小日本,而是两、三年前的友军中央军,友党国民党。打小日本,你蒋介石一退再退,留有后手;我毛泽东游而不击,扩充实力,都是为着这最后的决战。你仰仗美国,我背靠苏联。西北、东北、华北、华东,热烘烘的国土,打它个翻天覆地,血流五千里,尸骨堆成新的三山五岳。总的趋势:国军打日本人行,打内战不行。共军打日本人不行,打内战行。
毛泽东从陕西出来,要做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位秦皇,二十世纪的秦始皇。
周恩来却很难在历史长河中找到一位人物相类此,李斯?张良?韩信?萧何?
诸葛亮?郭子仪?刘伯温?都不是。周恩来是一个独特的历史现象。
可是在一九四八年春天,夏天,苏俄老大哥斯大林还在奉劝中共小老弟,中国内战应以长江为界,力争建立北方政权,实现南北分治;毛泽东、周恩来则无视苏俄老大哥的指教,还在设计、构想:要花五年的时间才能打败国民党,夺取全国政权。但他们也打算先到黑龙江的哈尔滨去,背靠苏联老大哥,联合一些民主党派,成立一个中华民主联合政府,以跟南京的中华民国中央政府对峙、抗衡。出乎毛、周意料的是,只过了半年之久,中共军队就取得了辽渖、淮海、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,自然不要再跑到天寒地冻的哈尔滨去成立什么临时政府了。在「打过长江去,解放全中国」之际,建国定都问题被提上议事日程。
毛泽东的眼睛早盯住了地图上的北平。他却不把心事说破,而开始在党内高层征询意见:我想听听大家的,我们的新国都定在何处?历代王朝的京城不是在西安,就是洛阳、开封,还有南京、北平。杭州古称临安,那地方玩玩可以,做国都肯定是短命的:「山外青山楼外楼,西湖歌舞几时休?暖风吹得游人醉,直把杭州当汴州。」那么,我们的国都定在哪里最为合适呢?
战争年代,王霸之业未定,中共高层还是较有民主气氛的。虽然大家已经习惯了奉承毛泽东,遇有问题,却也还是可以坦率地说出各自的看法的。
朱德总司令主张定都西安。西安古称长安,历史上最强大的汉唐王朝都定都在那里,又靠近陕甘宁边区。没有陕甘宁边区,就没有我们党和军队的今天。
在中共高层,彭德怀副总司令是唯一坚持不称毛泽东为「毛主席」的。他主张国都更靠西一点:老毛,等我去把甘肃拿下来。定都兰州吧!从全国地图上看,兰州才是中国的地理中心。不是说孙中山先生当年也设想过把兰州定为国都?那里是比较穷,比较落后,比不上华北、华东的那些大城市。但西北民风淳朴,人心厚道。我们共产党人比较容易保持艰苦朴素,不忘本。不然进了华北、华东那些花花世界,坐上龙廷,人就易变喽!
刘少奇比较务实。这位「毛泽东思想」的发明者及狂热鼓吹者,同时是个现实主义者。他主张打下南京再定都。南京有现成的总统府,及各部委办公机构,大批建筑物一经接收即可启用。建国之初,百业待举,此一来可节省下大笔费用。
任弼时表示赞同:南京的优势,别的城市无法比拟……毛泽东笑笑说,南京确有优势,可是天气炎热、潮湿……当然,离庐山很近。蒋某人不是每年夏天都上庐山去办公?那里的夏宫也是现成的。
副总参谋长叶剑英将军却反对定都南京。叶剑英背出一首唐诗来:「王浚楼船下益州,金陵王气黯然收。干寻铁锁沈江底,一片降幡出石头。人世几回伤往事,山形依旧枕寒流。从今四海为家日,故垒萧萧芦荻秋。」
毛泽东动了诗兴,指着叶剑英说,此人有文化,算个儒将。本人的南京印象,只记得几幅楹联。城北燕子矶有联云:「江水滔滔,洗尽千秋人物,看野云闲鹤,万念俱空,说什么晋代衣冠,吴宫花草;天风浩浩,吹开大地尘气,倚片石危栏,一关独闲。更何须故人禄米,邻舍园蔬。」还有秦淮河一联:二八朝金粉,十里笙歌,裙屐昔年游,最难忘北国豪情,西圜雅集;九曲清波,一帘梦影,楼台依旧好,且消受束山丝竹,南部烟花。」
毛泽东的古文化知识,博学强记,在中共领导人物中,确是无人相与仲伯。
江西苏区时期的红军总政治部主任、遵义会议扶植毛氏有功、「七大」之后却被贬为中共东北局城工部长的王稼祥,来西柏坡开会,拜望毛泽东时,问:是不是定都北平?
毛泽东让他说说定都北平的理由。
王稼祥精通俄文,亦是饱学之士,说:我认为北平离社会主义的苏联和蒙古人民共和国近,国界长而无战争之忧;而南京虽然龙盘虎踞,六朝烟雨,伹离港、澳、台近了些,今后美蒋作乱,也必定是在南方;西安又似乎偏西了一点,孔子西行下到秦嚒!所以,我认为北平是最合适我们的地方。
几乎无人提到洛阳、开封。北平、南京成为首选之地。
毛泽东在听了刘少奇的意见后,倒也有几分动心。「打过长江去,解放全中国」,定都南京,占有蒋某人所留下的一切,何尝不是他的夙愿?江南繁华之地,温柔富贵之乡。春去苏杭,夏去匡庐,都很近便。
关于定都之事,党内军内的智多星周恩来却保持着谦恭的沉默。毛泽东通过近两年来转战陕北、华北,让周恩来以军委副主席身分代理总参谋长职务,对这位老同事、老对手已不像过去那样隔膜。周的忠心耿耿,小心翼翼,以及落吧的办事能力,已在某种程度上获得了他的好感。
周恩来坚持着自己与毛泽东相处的守则,悠悠万事,定都建国。毛泽东主席不主动问起,他是不便发表高见的。且他已经十拿九稳地揣摸到了毛欲定都北平的心事,当然不便说破。任何高明的第一号人物都不愿自己的助手言行超前。征求一下党和军队高级干部们的意见,只是一幕过场戏,一道手续而已。
主场戏及主角,非毛泽东本人莫属。
毛泽东终于发问了:恩来,定都何处?朱老总、彭老总、少奇、弼时、剑英、稼祥他们都各抒高见了,你我朝夕相处,怎么就听不到你的意见哪?就要开七届二中全会了,此事,政治局和书记处内部,应该拿出一个比较一致,比较成熟的意见来。周恩来已经成为毛泽束党务军务上的大管家,从指挥全国各个战场的战事,处理各类情报,签发各种命令、电报、文件,代拟新华社电讯、人民日报社论,主持各类会议,接见各方代表,调配各路大军的后动供应……到关照毛泽东家的衣、食、注行,周恩来日理万机,细心周到,井然有序。既不越位越权,又不贻误军情,使得喜怒无常的毛泽东,都不易挑剔出什么不是来。周恩来说:定都建国,是本党浴血奋斗二十几年的最大心愿……今日的局面,来之不易,还是请主席拍板。
毛泽东显得有些至高兴了:你这不是助长我搞一言堂?一言九鼎,干纲独断?我是共产党的主席,胜利了也决不能做皇上,对不对?毛某人不是朱元璋,更不是李自成。
周恩来笑了:主席言重了。那我就说说吧,供主席参考。我比较倾向于王稼祥同志的意见,定都北平。少奇同志建议定在南京、也确是能够避免大兴土木,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。
毛泽东问:定在北平,就一定要大兴土木?
周恩来说:那倒不一定。我们可以先把机关安置在北平的香山或是中南海这些地方。
毛泽东说:这就对了,我喜欢香山。北平复名北京,南京仍称南京。大唐时候长安为西京,洛阳为东京嘛,一国两京,自古始然。京者,首善之区也。
你能不能把你的想法说得详细些?
周恩来见毛泽东主席此刻心境甚佳,有兴趣听人说话,便不失时机地把自己的想法亮了出来:定都之计,我以为宜北不宜南。从历史的角度看,历来都是北方战胜南方。四千多年前,北方的轩辕氏《黄帝》战胜了南方的神农氏《炎帚》,还有蚩尤,建立了统一的华夏古国。以后的夏、商、周、秦、汉、魏晋、隋、唐,也都定都北方,北方统治南方。北宋定都黄河流域的汴梁(开封)时,甚为强大。北宋末年抵抗不住北方游牧民族辽金的南进,丢失了黄、淮以北的大好河山,迁都临安,称为南宋,已是偏安一偶,苟延残喘了。最后被蒙古铁骑所统一,建立起元朝,定都燕京,称为大都。元末那个安徽凤阳的放猪娃朱元璋倒是在南方起事,建立起明王朝,定都金陵,改称南京。可是到了他的儿子辈上,镇守北平的燕王朱棣率兵南来,以靖难为名,占领了南京,废了惠帝朱允坟,夺得皇位,迁都北平,营建紫禁城,称为北京。还是北方的胜利。明末李自成起义,从陕西而河南,经河南北进,攻入北京,在紫禁城待了一个月,即被东北入关的满清八旗兵所败,建立起大清王朝……本世纪初,孙中山所倡导的国共合作,创建起国民革命军,后进行北伐,取得胜利。这次加上朱元璋那一次,大约是我国几千年文明史上,仅有的两次南方战胜北方,统一北方。但国民党政权的所谓统一,是徒有虚名的乌合之众的假统一,南北各省区军阀的政治大拼盘。可以说蒋介石领导下的南京政府从未真正统一过谁。各省军阀拥兵自重,蒋介石根本统一下了号令。这也是我人民解放军在主席英明指挥下英勇作战,能迅速将其打败的原因之一。至于我们党革命之初,在南方起事,诸多磨难,血流成河。也是经过了长征,举着北上抗日义旗,到了陕甘宁,终于找到并确立了自己的伟大领袖,天时地利,才算稳住了阵脚,在八年抗战中日益发展壮大起来。这次国内战争,我们成了北方,国民党成了南方,只花了两年多的时间,我们就独霸东北,控制华北、中原,之后南下、西进,势如破竹,所向披靡。我国历史上,又多了一次北方战胜南方……毛泽东认真听着。恩来真是说古道今,巧舌如篑呢,很有他自己一套呢,不乏领导者的风范魅力。
周恩来则随时留意毛泽东主席的反应。在毛泽东面前谈历史,会不会被认作班门弄斧,小儿科?为什么要说这样多?毛泽东主席自「七大」以来,已养成居高临下、俯瞰一切的思维习惯。今后逦是少发表些独到见解,多做些实事,不要再往前挤……这也是周恩来的优点,二十几年来党内无数次的权力更迭中,他从来回避被拥戴为第一把手,甚至不作第二把手,而安于第三、第四的位置。过去,在瞿秋白手下,李立三手下,王明、秦邦宪、张闻天手下,他从来处在老三、老四的位置。也就从来不跟第一把手去争斗。老大是龙,老二是虎,龙争虎斗,不是龙伤,就是虎死。他却总能保住老三、老四。如今到了毛泽东手下,前面还有朱、刘,他仍是老四。从来老四做实事。实际上的权力往往大过老三,甚至老二。
毛泽东见周恩来不说了,才笑了:恩来,你这也是一言堂啊,能不能到七届二中全会上。也去细数一下,定都之计,宜北不宜南的历史依据?
周恩来心里一怔,脸上依然谦虚温顺:不大好吧?我只是把平日心里想的说出来供主席参考。要说,也只能由主席去说,主席威望高,说话容易被听进去。
我还是搞不懂,恩来你自己就不好说?
我们党和军队的主要负责人,朱老总、彭老总、林彪、贺龙、陈毅、聂荣臻、邓小平、刘伯承、叶剑英,包括主席,少奇,弼时,我,还有张闻天、陈云、稼祥同志他们,都是南方人。我要一说历来都是北方战胜南方这话,他们能同意?我不马上被孤立起来,做对立面了?
周恩来的几句玩笑话语,说得毛泽东哈哈大笑:恩来,聪明过人,聪明过人……高岗、徐向前、彭真、薄一波这些北方汉子,可要欢迎你的高论啰!你不便在七届二中全会上说的话,我也不便去说。我们还是人无分南北,搞五湖四海。定都北平的事,继续征求意见。其实,到陕北蹲了这十几年窑洞,我也是半个北方人了啰,习惯了北方干夹的气候。记得三十年前第一次到北平,最吃惊的,是头顶上的天,总是那么碧蓝碧蓝,连一丝云彩都下大见……今后若再回南方去长住,那又潮湿又闷热,要出汗又出下来汗的天气,怕也是过不大惯了啰。
周恩来陪着毛泽东打了一阵哈哈。
说起北平,毛泽东忽然问:对了!叶剑英来了一封电报,说《人民日报》二月一日发表林彪、罗荣桓给傅作义的公开信,惹得傅作义大动肝火?骂我们不守信誉?不讲道义?
周恩来说:本来,北平和平协议一月十六日就已签订,傅作义的部队拉出城外接受改编,随后华北野战军进了城。林、罗的信也可以不公开发表。北平地下党也有过要求,担心人家讲我们出尔反尔。
毛泽东问:为什么还是发表了?而且林、罗给人家的最后通牒信的落款日期又恰恰是一月十六日,这算怎么回事?二月一日来发表,马后放臭屁,制造混乱。
周恩来解释:主席,这事书记处会议讨论过……信是由我代拟,送主席改定。朱老总有过顾虑、少奇、弼时主张发表。主要是从全局出发,给全军将士一个交代,也给傅作义的下属们一个警告,叫做又拉又打嘛。只拉不打,是右倾;只打不拉,是左倾。这次叫先打后拉。记得主席也是同意了的……毛泽东打断了周恩来的话:这事我失察了,又拉又打是我讲的,可见多数并不代表真理。你是我的总参谋长啊,一向考虑问题很周详的!
周恩来连忙缓和气氛,这件事我有重要责任,搞了折衷……傅将军那里,我负责做好工作。
毛泽东手一摆:我是误听了你们的……还是尽快安排傅将军来见个面,以求前嫌尽释……这事,等米高扬走了立即就办。北平兵不刃血,傅作义立下了大功劳的! 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
|